貧血是指血液攜氧能力下降,常因為紅血球的質與量發生改變,包括紅血球的數目、血紅素的量及紅血球體積的改變。紅血球數男性每立方毫米低於 450 萬個,女性每立方毫米低於 400 萬個或血色素男性低於 14g/dl、女性低於 12g/dl,即表示有貧血傾向。

貧血的症狀

貧血的症狀視其嚴重程度 (血紅素數值的高低) 及病因有關。輕微或慢性貧血可能沒有症狀,或是只有疲倦 (最常見)、嗜睡、肌肉無力、活動力變差、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狀;急性或嚴重貧血可能出現心悸、心跳過快、眩暈、血壓下降、呼吸困難,甚至引起心臟衰竭。

常見的貧血種類

一、原發性貧血:

失血

  1. 急性出血:急性出血係因創傷或血管破裂所致,如車禍大出血、動脈破裂。
  2. 慢性出血:常見於腸胃道的慢性出血(如消化道潰瘍、瘜肉,痔瘡等),或是女性子宮肌瘤或子宮肌腺症所致的經血量過多引起慢性出血。

紅血球本身問題 (製造障礙或過早破壞):

  1. 缺鐵性貧血:為最常見的貧血,與鐵質缺乏有關,缺鐵的原因可能是攝取不足 (如素食),或吸收不良,然而最常見的因素應該是慢性失血 (如經血過多、消化性潰瘍或其他腸胃道病變等)。
  2. 地中海型貧血:是一種遺傳性的血液疾病,會造成紅血球的基因缺陷,使得紅血球壽命短。主要症狀為嚴重貧血,並伴隨大規模的肝臟和脾臟腫大。這類病人多需仰賴週期性輸血來維持生命。而長期輸血容易造成鐵質沉積,因此必需依照醫師指示定期接受排鐵治療。
  3. 溶血性貧血:常見如自體免疫性溶血及蠶豆症。
  4. 惡性貧血:因缺乏製造紅血球的維生素B12所引起的貧血,因此要先找出導致維生素B12缺乏的原因。維生素B12的吸收,必需靠胃所分泌的內在因子,而年紀大、營養不良或胃部接受過手術者,容易因內在因子不足而使維生素吸收不良,此時按照醫師指示注射維生素B12。若為飲食失調引起,改變飲食型態就會慢慢恢復。
  5. 再生不良性貧血:是一種骨髓功能不良,導致骨髓失去製造血球的能力,使紅血球、白血球及血小板均減少。原發型原因不明,至於繼發型可能與化學製劑、輻射線及病毒感染有關,經診斷後按照醫囑接受輸血治療、免疫抑制療法或骨髓移植。
二、次發性貧血:如肝硬化、感染、後天溶血性貧血、癌症侵犯。

 

日常生活注意事項

一、飲食方面
  1. 缺鐵性貧血可攝取富含鐵質食物,例如猪肝、猪血、瘦肉(紅肉) 、海藻、蛋黃、全穀類、堅果類及綠色蔬菜等食物。攝取鐵劑可以和果汁共飲,因為維生素C 可以幫助鐵質的吸收。
  2. 溶血性貧血則勿刻意補充鐵質,因過量的鐵質會造成身體的負擔與傷害,應攝取充足的蛋白質,如奶、蛋、魚、肉、黃豆製品及維生素;而葉酸與紅血球製造有關,所以應多攝取深綠色蔬菜、蛋黃、豆類等含葉酸食物。
  3. 惡性貧血時,人無法吸收任何維生素B12,依醫囑指示注射維生素B12。
  4. 再生不良性貧血以攝取高熱量及高維生素和容易消化吸收的食物為宜。
二、身體保健
  1. 避免過度活動,需適當的休息,以防組織耗氧量或需氧量增加造成病人虛弱或不適。
  2. 注意個人衛生,避免罹患感染性疾病。
  3. 若患有潰瘍或慢性出血性疾病,應及早配合醫師治療以免增加貧血症狀。
三、居家照護
  1. 按時服藥,不可隨便停藥。
  2. 勿私自服用成藥、偏方、中藥或健康食品,預服用任何其他藥物或健康食品,請先洽詢醫師。
  3. 口服鐵劑後,大便顏色呈黑色是正常現象,不要太過驚慌,但仍需告訴醫師,排除是否為胃腸道出血。
  4. 注意有無頭暈、軟弱不適之現象,採漸進式活動方式,如躺→坐→站→走,避免快速改變姿勢,預防跌倒的發生。
  5. 定期返診抽血檢查。
四、有下列情形應立即回醫院就醫
  1. 嚴重頭暈或食慾不振。
  2. 身體任何部位出血不止時。
  3. 皮下出現小紅點或瘀、紫、紅斑。